走 近 父 亲
——写在爸爸诗集出版之际
爸爸的诗集就要出版了,我们做儿女的感到格外欣慰。也许在大家如林的中国诗坛上,爸爸仅算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在读者眼中,他的诗词创作水平也算不得上乘,但是爸爸身上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要知道爸爸是一个戎马生涯大半辈子军人,以他的文化底子搞格律诗创作,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闻一多先生曾经把格律诗创作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可见,这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艺术形式,但是爸爸居然掌握了它,而且还辑出了一部集子,真是不简单,这其中凝聚着爸爸的多少心血啊。写到这,我记起了一件难忘的往事:
那是1999年的夏天,我回北京看望父母。有一天夜里,女儿彬彬起床喝水,发现外公屋里的灯亮着,忙去看表,刚凌晨四点,她好奇地悄悄从门缝往里看,发现外公在看书。回到房间,她兴奋地把她的发现告诉我。自那天起,只要我清晨一觉醒来,都会去关注爸爸的房间,而每一次都看见屋里的灯光和爸爸勤奋的身影。这情景,每天每天都重复着……
爸爸入伍前仅是高小毕业,1944年,他小小15岁的年纪就参加了八路军,上前线打日本鬼子。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没有条件读书,但他对知识充满了向往。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所在的部队编入中央警卫部队,他随部队进京,在北京卫戍区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像海绵吸水那样拚命地汲取知识的养分,几十年如一日。爸爸的勤奋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29世纪60年代,他被组织调往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前身)任教,这使他有了大量的时间读书,直到他被派往新疆屯垦戍边。惊心动魄的边疆八年,是爸爸人生中一段特殊的丰厚积淀,有革命斗争生活的经历和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实践,有较厚实的理论功底,有无私无畏且为人善良的准则,在领导岗位上他很好地施展了自己的才智、魄力,那是他人生中最鲜活的一段岁月,这段生活使他写出了比较壮美的诗篇,集子中的二十首边塞诗正是那时所作。尽管在专家看来这些诗在艺术表现上可能算不上惊人之作,但在我看来,它很美,很有气势,让我领略了壮美的边塞风光,了解了爸爸他们艰苦的屯垦生活和戍边生活,看到了爸爸那代军人身上所特有的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这类诗可以算作爸爸诗词的代表作,因为它们最鲜明地反映了爸爸的精神特质和他诗词的特色。20世纪70年代中期,爸爸从新疆调到野战军工作;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回归军校重操旧业从事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领导工作,直至离休。
离休后,爸爸开始了自青年时代起就十分向往又因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的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系统的古典诗词的学习。就像当年干工作那样,爸爸是如此地执著和投入,严谨认真,丝毫容不得马虎。每次回家看到他疲倦的样子,我都忍不住劝他停下笔,并抱怨他本来是件修身养性的事情,怎么搞得像干工作似的那么累那么忙,但没有一次能劝住他,妈妈在他身边的唠叨就更无计其数了。特别是在爸爸进入70岁以后,身体条件不如从前了,有好几次因为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我们都十分地心疼他,但他依然故我,谁也劝不动他。仍旧像当年干工作那样,爸爸每一阶段的努力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就拿学书法来说,1996年,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书法作品中看到了他的作品,而且听妈妈说他的一幅作品还获得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大展的一、二等奖和第三、四、五届国际文化交流和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的佳作奖。我心中十分感叹,爸爸离休后才开始学习书法,从一笔一划的偏旁部首学起,居然有了如此的成就,这使我对原本不以为然的事情开始另眼相看,相信爸爸的书法最终会有很好的成绩。而当我看到他因刻苦练字而生生写弯了的食指,倍感心疼之余更加坚信爸爸会有所成就。果然在爸爸年逾古稀之际,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那次回到北京家中,我不禁仔细端详起爸爸的卧室兼书房来,恍惚之间,就好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挂满四壁的字好像是一个个跳动的生灵。我想,这些生灵,使爸爸离休后生活像他当年在职的生活那样充实而精彩;这些生灵,引导他寻找到艺术的真谛;这些生灵,使他活出了一种境界,延伸出无怨无悔的人生。我仔细端详那些小楷,一个个精美娟丽、清新脱俗,像一颗颗整齐排列的黑珍珠;再仔细品味那些大楷,一个个威武雄浑,遒劲有力,不失军人的气概。……这么多年来,我感到自己才刚刚走近父亲,自愧达不到他的境界和成果,但开始理解了他的情愫与追求。在他的身上,在他的字里,我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年轻的力量,一种生命的活力。我第一次这样认真地探究起父亲,发现他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身上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这是他青少年时代走进革命队伍中打下的深深烙印。他以墨坛和诗坛为后半生的人生寄托,续写着自己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战斗情怀,他在执着的追求中体会着奋斗的快乐。从他寄情书法的那些诗作里,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爸爸,从中读出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依我看来,爸爸的这类诗比他的那些边塞诗毫不逊色,虽然没有驰骋疆场的壮怀激烈,但依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爸爸的精神特质。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爸爸给儿女的祝福诗和给战友、朋友的酬和诗。爸爸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对终生劳碌的母亲的赞叹和讴歌自不必说,在他的诗中表现得那样凝重,那样深烈与持久。同时,他内心深处对于每一个孩子的牵挂也都那样深切,在诗中表现得那样深情和厚重,那浓浓的父子之情蕴籍在字里行间,拳拳之心跃然纸上。他把儿女既视为自己的骨肉也看作社会的财产,他将怜子的柔情化作为父的责任,关注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时期,凝视着我们人生路上的每一个步履。还记得在我去泰安农村下乡前爸爸跟我的一次谈话,中心意思是让我在广阔天地里好好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克服身上的娇气,在风雨中成长。为此,爸爸还专门为我写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斗罢严寒风雪夜,春来绝顶看妖娆”,寄托了爸爸的无限深意,他殷切地期望我经过农村艰苦劳动生活的磨炼,能将自己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像杜甫《望岳》诗中所说得那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今天读来,仍旧感到那样亲切,如沐春晖,再一次幸福地感受到父爱那种“如山”的力量。我暗暗告诫自己,即使是人到中年的今天也要向爸爸要求的那样去对待工作对待人生。爸爸的这种爱心甚至延续到第三代身上,我的女儿彬彬在南方上大学,她告诉我说,每次接到外公的电话,就像小时候一样,外公总不忘再三叮咛: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不断有新的突破新的追求。爸爸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他将爱化作责任,当我们做了父母时,才更深切地体会到这种爱,才更深切地感受到爸爸这些用心血凝成的诗句是如此地珍贵,是爸爸给后代的无价之宝。爸爸不仅对家人而且对战友、对朋友、对同志都怀有一片赤子之情。那些感怀诗表达了他对引领自己走上追求真理光明之路的老首长老前辈的敬重、怀念和爱戴;那些酬和诗表达了他与战友之间彼此关怀、相互信任、情同手足的革命情谊。特别是对与自己共同并肩战斗过的战友,表达了他的满腔热情和无限深情,字字句句、点点滴滴是战友间的真情流淌,是相识相知的心灵交融。
比起我们,爸爸的人生丰富多彩,他用诗词记录了他曾经经历的部分生活,抒发了他对生活的思索,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亲人朋友、热爱生活的情怀。诗作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即使那些对儿女亲情的祝福诗、与战友、朋友的酬和诗、对锦绣山河的赞美诗,也依然有一种磅礴大气,是爸爸给予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馈赠。
在这部诗集即将出版之际,爸爸年近80岁高龄,而他老人家依旧有着自己的期待和盼望,这使我想到著名诗人艾青的诗: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我想,在人生的大海中,爸爸以他一贯的精神,既盼望出发,也盼望到达,更盼望新的出发。正如诗集作结的那篇《自题诗稿》中所说:“戎马余年金鼓震,丹心犹并剑光翔”,爸爸乐观向上昂扬奋斗的精神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为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像爸爸一样以一种崇高的境界去执着追求美好的事物,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之树常青!
谷莎丽
2008年1月
|